最近忙,顾不上博客。在这里贴点现成的。
春节后,接到记者邮件,如下:
方方老师:您好!又来搅扰了,呵呵。这件事我也是从别的媒体上看到,就是现在“电脑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已经问世了。
“这本完全由电脑创作的小说,以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的经历为情节主线,只是将时间背景变为21世纪,地点由荒无人烟的岛屿替代了繁华的圣彼得堡,其语言带有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风格。这本书是由一套叫做“电脑作家2008”的小说写作程序创作完成的。该程序收录了包括《安娜·卡列尼娜》在内的18部著名文学作品。在电脑专家和语言学家的帮助下,程序借助相关语言资料进行文学创作。历时8个月的“创作”之后,小说初稿完成,经过编辑进行常规的润色后出版发行。”
看了这些文字,作为一个作家,不知您作何感想?
这感想就是,这世道真是什么事都有啊!因为手上杂事太多,于匆忙中我作了答复,如下:
我没有什么特别多的感觉(其实还是有一点的——博客注)。科技的高度发展,一个活人都可以克隆,所以其它的一切都不足为怪。对于我来说,认定一篇小说的好与不好,不在于用什么东西(比方笔或电脑),也不在于用什么方式来操作(比方人脑思维或电脑程序),而在于小说写得好不好,有没有给读者提供新鲜而独特的阅读感觉。如果这套程序写出来的小说深为读者欢迎,那也没什么。叫它继续写就是了。这样的书,如果我在书店看到,也会忍不住买。因为相信它也很有趣(我一直是个很容易好奇的人——博客注)。
但文学不是只有这个就够了。我相信一个作家用自己的脑子想出来的作品一定与电脑作品有差异,这差异就在于作家本人的个人体验,这种个人体验又全然来自作家的自身阅历,这些都是电脑程序是无从知晓的。而文学最重要的东西便是这种独特的个人视角和感受(文学历经几千年仍富于魅力,其实就在于它之中包容有无数的个人表达。——博客注)。所以电脑程序写出来的作品,写得好,算是对文学的丰富,但永远不可能替代,甚至不可能成为主体。这程序可以给不喜欢写小说或不会自己写小说但又特别想当作家的人玩玩而已。当是玩文字电游,其实也挺好。
评论